“艺术 + ”行动计划启航——艺术撞星球的跨学科交流

发布时间 : 2020年11月16日 08:55     点击量:

本网讯(通讯员:陈芃熹 杨敏)2020年11月13日下午,“艺术 + ”行动计划首站来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艺术撞星球”跨学科交流座谈会2楼报告厅顺利举办此次活动由艺术学院党委、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共同策划,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会、武汉大学GeoScienceCafé、艺术学院研究生会主办,邀请到艺术学院博士生赵望舒作为主讲嘉宾“非典型性电影独立制片——武汉大学独立长片《朱英国》的创作故事”为主题做了精彩的报告。

活动伊始,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丽萍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杨旭致开场词。王丽萍书记就此次活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作出了详细阐述。她谈到:“艺术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发掘一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科技的发展进步与创新也给艺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艺术+科技、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红色教育之间应该产生‘碰撞’,并且有无数种‘碰撞’的可能性,这就是艺术学院党委启动“艺术 + ”行动计划的初心。”杨旭书记谈到:“艺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理工科的学生尤其需要加强艺术修养,不热爱艺术,就难有创新精神、境界和动力“。

随后,主讲嘉宾赵望舒着重分享了由武汉大学主创、投资并摄制的独立长片《朱英国》的拍摄经历,从前期的筹备,中期的拍摄以及到后期的制作与发行,全面且详细介绍了一部独立长片诞生的艰苦历程。赵望舒博士通过对电影片段的放映、讲解,对电影角色的揣摩、拿捏,对电影剧本的反复推敲、修改,细致生动向同学们阐述了《朱英国》这部人物传记性长片电影的文化内核和现实意义。

《朱英国》电影由两条线索相交织,由两种影调相呼应,从武汉大学委托郎教授拍摄电影《朱英国》展开,讲述了朱英国从一个贫寒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国杰出杂交水稻科学家的励志故事。以郎教授与朱院士在精神上的契合和共鸣,彰显出人与科学、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的互补,同时突出了“没有前面的奋斗,就没有后面的繁荣”的深刻内涵。在朱英国院士身上鲜明地体现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而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朱英国》电影的摄影指导赵望舒及其背后的团队,以强烈的使命感践行了朱英国院士身上所体现的校训精神,用影像来承载武大校友共同的青春与记忆。

交流中,赵望舒说到:“团队的素质决定片子的高度,团队的专业能力决定片子的短板。”一个好的团队对一部影片的影响举足轻重。并就主题“独立制片”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在如今的电影大环境下,制片厂逐渐消亡,独立制片始终处于下游。一流的电影工作者越来越少,国产电影无法更好的走出国门。电影人才在没有经受过制片厂的历练下,要拍出好电影、走出国门则更加艰难。如何改善这样的趋势,赵望舒在交流最后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希望,在未来,高校可以变成电影人的摇篮,可以为电影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培养磨练出更多更专业的电影人才。

活动最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杨旭进行总结发言,他对赵望舒博士发现问题的意识、克服问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并希望武大学子能够传承与发扬这种精神。

“艺术 + ”行动计划首站面对面与测绘科学技术学科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通过分享赵望舒博士丰富的制片经验和求学创业的励志精神,让同学们了解到了艺术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赵望舒的趣味分享下得到了更多的启发与思考。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加强了院系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也更好的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真与美的融合,深入推动了科学与艺术两者互相交融的前进路程。我们热烈期待“艺术 + ”行动计划第二站——星球带着高精尖的科技分享走进艺术学院。同时,我们也期待与更多的学科、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

嘉宾简介:赵望舒,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师从彭万荣教授。至今已拍摄电影10年整,在中国、美国、俄罗斯、阿联酋等地,先后以主创身份参与制作了3部长片电影,30余部短片电影和剧集,60余部广告、宣传片项目的制作工作。其中90%的项目都是以“独立制片”的形式完成的。主创影片曾获全美最佳短片竞赛电影节奖项;阿拉斯加国际电影节奖项。

(摄影:向婷)




上一条:紧跟国家MFA培育主要发展趋势,重视高端人才培养

下一条:以梦为马,艺绽芳华|珞珈艺术大讲堂《创意让艺术梦想都开花》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