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任志成 程莞铃 雷雨阳)最美人间四月天,名家云集珞珈山。2017年4月2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和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数字时代文艺评论的转型与创新”的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近二十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中国文联、湖北省文联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大家齐聚一堂,围绕大会主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为中国文艺评论事业建言献策。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永泽、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刘丹丽教授主持。刘丹丽院长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
骆郁廷教授致欢迎辞,他首先充分肯定了举办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期冀此次会议能对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贡献力量。
周由强主任对武大基地成立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网络时代的文艺评论要尊重个性化表达,要重视对文艺评论发展规律的把握。
刘永泽书记对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成立近两年来的一系列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指出武大基地在湖北省起着文艺评论的引领示范作用,建议把文学、戏剧和电影评论作为重点,并把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逐渐形成特色,树立品牌。
上午的大会主题报告部分,由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黄献文教授主持,共有七位著名专家学者做主题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资深教授谭霈生先生,呼吁当代戏剧研究急需真正的批评,提出戏剧应该以人为对象和目的,要帮助观众认识人自身,参与到对人的全面人格和素质能力的重建。
中国社科院外文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先生指出了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的情绪化批评多、学理化批评少、宏观批评多、个案批评少等问题,主张从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开拓出新的批评途径。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於可训先生主张重建批评的感悟,重归文学批评的本位,从感性认识入手,取得本真的感性经验,达成深入的审美感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教授发表了关于“互联网+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与批评标准问题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做了题为“数字时代的文艺评论精神”的演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学系系主任李道新教授做了关于电视影评资源整合与魅力呈现的演说。
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梁教授做了关于如何加快建设我国当代文艺批评话语体系的报告。
以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鞭辟入里,深入浅出,从各自的视角对戏剧、戏曲、电影、文学评论提出了独到观点,对当前文艺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提出了深刻见解和有效建议,整个大会主题报告环节精彩纷呈、引人深思,对中国文艺评论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价值和重要意义。
下午专家们分为文学评论组、电影评论组、戏剧戏曲评论组三个小组进行讨论。分组讨论中,专家们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王先霈、涂险峰、陈国恩、刘川鄂、李建华、方长安、李建中、张荣翼、高文强、蔡家园、范志忠、厉震林、虞吉、谭政、沈义贞、王晖、彭涛、冯岭、李三强、刘祯、吴卫民、万书元、傅才武、满新颖、苏晖、李伟、赵建新、朱伟明、郑传寅、彭万荣、黄献文、汪余礼、王娜等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
文学评论组
电影评论组
戏剧戏曲评论组
闭幕式由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郑传寅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文强、《电影艺术》副主编谭政、云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吴为民分别代表所在小组发言,最后郑传寅教授做了简要的会议总结。
会议闭幕后,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师生与参会专家共同举办了一场精彩的联欢会。压轴环节,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刘丹丽院长倾情演唱了《洪湖水浪打浪》,将晚会气氛推向最高潮,为本次基地会议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赢得专家们交口称赞。
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是首批国家级文艺评论基地,2015年9月由中国文联授牌成立。该基地由武汉大学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建,挂靠在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是一个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开展文艺评论研究、研修、交流和传播的实体科研机构。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评论工作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武汉大学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数字时代文艺评论的转型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是紧密切合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的重要举措。
(摄影:张栩 张天宇 李维新 袁小荔 史鑫涛 闫泽林,审修稿:王文斌、汪余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