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及工作经历
郑传寅,男,汉族, 1965年8月从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70年7月毕业并留校任教。1989年晋升为武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1年破格晋升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1993年7月至1999年2月先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1999年5月至2003年7月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系主任;2000年增列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1年增列为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2004年增列为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随后被聘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2016年退休。2018年被聘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首批驻院研究员。
二、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古典戏曲文学与东方文化研究”。
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典悲剧与传统文化研究”。
3.湖北省科技厅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项目:“戏曲文化与湖北地方剧种研究”。
4.湖北省2003-2004年文艺研究招标重点项目:“文艺创作与道德建设”。
5.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戏曲史》(角色:第一首席专家、课题主持人、主编)。
6.2022年6月起主持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项目:《汉剧艺术大典》,角色:课题主持人、主编,在研。
三、主要著作
(一)专著
1.《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中文繁体字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2022年进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英文版已与英国Taylor & Francis Group所辖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 )签订出版合同。
2.《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台湾志一出版社1995年中文繁体字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次修订重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修订版;2021年进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俄文版2021年立项,英文版2023年立项,将将分别由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和英国Taylor & Francis Group所辖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
3.《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国家十五重点规划图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台湾出版社2010年中文繁体字版;2016年进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日文版2017年立项,已由日本京都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英文版2019年立项,将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出版。此外,2024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法文版。
4.《中国戏曲》,湖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5.《我们的节日》,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6.《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论纲》,(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最终成果之一)北京出版社2025年版。
(二)文集
1.《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郑传寅卷》,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
2.《郑传寅文集》(六卷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三)教材
1.《欧洲戏剧文学史》(与人合著,第一作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欧洲戏剧史》(与人合著,第一作者,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国戏曲史》(主编,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版;2018年第2版;第3版已完成,2025年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四)工具书及通俗读物
1.《中国民俗辞典》(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元曲鉴赏》(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3.《戏曲进校园中小学生普及读本》(与人合著,第一作者),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4.《戏曲进校园中小学生普及读本》(赏析版,与人合著,第一作者),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五)代表性论文
1.《也谈马雅可夫斯基与贺敬之》,《武汉大学学报》1980年6期;
2.《以梦释戏的心理分析方法臆说》,《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1期;
3.《色彩习俗与戏曲舞台的色彩选择》,《戏剧艺术》1989年1期;
4.《隆礼贵义的伦理精神与古典戏曲的道德化倾向》,《武汉大学学报》1990年2期;
5.《论乐舞诗的历史流程和艺术价值》,《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4期;
6.《悲喜沓见 离合环生——古典戏曲美学形态的优长与缺失》,《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6期;
7.《中西戏剧所表现的时间意识》,《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6期;
8.《宋代文学审美特征形成刍议》,《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2期;
9.《中国戏曲晚熟的原因新探》,《文艺研究》1997年1期;
10.《中国古典悲剧二题》,《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6期;
11.《古典戏曲时空意识论》,《文艺研究》1998年6期;
12.《新时期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与缺失》,《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1期;
13.《东方智慧——中国古典戏曲结构艺术论》,《戏剧》1999年4期;
14.《论元杂剧中的“贪淫破家”悲剧》,《戏剧》2000年4期;
15.《戏曲程式的文化蕴涵与历史命运》,《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1期;
16.《论元南戏中的“贪淫破家”悲剧》,《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1期;
17.《〈张千替杀妻〉杂剧斠律》,《文艺研究》2001年2期;
18.《民俗与戏曲的俗文化品格》,《戏曲研究》第62辑;
19.《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古典戏曲的影响》,《戏曲艺术》2003年4期;
20.《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1期;
21.《以梦释戏的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戏曲研究》第65辑;
22.《古典戏曲大团圆的民俗学解读》,《戏曲艺术》2004年2期;
23.《精神的渗透与功能的混融》,《戏曲艺术》2004年4期;
24.《戏曲舞台色彩的表现功能与文化意义》,韩国《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5期。
25.《西学、国学与20世纪戏曲学》,《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6.《南戏体例“输入”说质疑》,《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1期;
27.《中国戏曲中的宗教剧及其特点》,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4期;
28.《中国与印度戏剧体例“逼肖”说质疑》,武汉大学《人文论丛》2007年卷;
29.《<牡丹亭>与宗教智慧》,《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0.《新编昆剧<公孙子都>斠律》,《中国昆曲论坛》2008年卷,《戏曲艺术》2009年2期;
31.《地方戏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戏曲研究》第七十九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2.《历史剧四题》,《中华戏曲》第40辑;
33.《地域性•乡土性•民间性——论地方戏的特质及其未来之走势》,《湖北大学报》2010年6期;
34.《琐细与平实中也有让人震撼的内容——沈虹光剧作的艺术特色》,《江汉论坛》2011年9期;
35.《“跨文化京剧”的历程与困境》,《东南大学学报》2012年6期。
36.《论元杂剧中的佛教剧》,《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1期。
37.《戏曲起源问题歧见平议》,《戏曲艺术》2014年4期;
38.《近代戏曲史的跨度及其分期问题》,《江淮论坛》2015年第4期;
39.《论戏曲形态的多样性》,《戏剧艺术》2015年第4期;
40.《近年来秦腔现代戏创作的成就与缺失》,《戏曲研究》第94辑;
41.《评剧<花为媒>的经典化历程》,《中华戏曲》第56辑;
42.《戏曲现代戏的历程》,《戏曲艺术》2019年第3期;
43.《“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说的是与非》,《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年第4期;
44.《梅兰芳访美演出的特点、成就与意义》,《戏曲艺术》2022年第1期;
45.《梅兰芳演出剧目考论》,《戏曲艺术》2023年第1期;
46.《直播PK、打赏与戏曲传播研究报告》,《戏曲艺术》2024年第1期;
47.《“梅党”与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民族艺术研究》2023年第5期;
48.《<梅氏缀玉轩剧目>考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49.《戏曲在世界剧坛中的历史坐标与当代价值》,《民族艺术研究》2024年第3期;
50.《新世纪戏曲创作的成就与缺失》,《艺术评论》2024年第7期。
四、主要奖项及荣誉称号
1. 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200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3.2002年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4.2009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
5.2021年9月获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6.2024年1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五届湖北出版政府奖”;
7.2024年7月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
8.2024年10月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授予“梅兰芳理论研究杰出贡献者”称号。
另有高教部、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社科联、中国文联、湖北省文联颁发的优秀学术著作奖、优秀社科成果奖、文艺明星奖(理论类)、文艺评论奖等9项。
五、主要学术兼职
1.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2.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
3.中国戏曲学会顾问
4.教育部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5.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